曾經,我們的心中都有一顆被撕爛貼紙的魔術方塊。
如今,再次相遇的時候就是解開它的時候了!
此教學影片是用一種基礎解法名為: Layer by Layer (LBL)
顧名思義就是一層一層解,
在一連串破壞與復原的動作中,逐步解開這塵封已久的謎。
這個只是一個序曲,總共有八部,
魔術方塊,在中國大陸稱為魔方,在香港稱為扭計骰,為由匈牙利建築學教授暨雕塑家魯比克厄爾諾於1974年發明的機械益智玩具,最初的名稱叫Magic Cube,1980年Ideal Toys公司於販售此玩具,並將名稱改為Rubik's Cube。魔術方塊在1980年代最為風靡,至今未衰。截至2009年1月,魔術方塊在全世界售出了3億5千多萬個。面世不久後,很多類似的玩具也紛紛出現,有些出自發明人魯比克,包括二階、四階和五階版本的魔術方塊;有些則是出自他人之手。
三階魔術方塊由1個中心軸、6個中心塊、12個邊塊及8個角塊構成,當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每個零件會互相牽制不會散開,並且任何一面都可水平轉動而不影響到其他方塊。三階魔術方塊的結構不只一種,例如空心魔術方塊。中國的一些魔術方塊玩家,嘗試對三階魔術方塊結構進行修改,形成適合競速的魔術方塊,這些修改包括對摩擦面接觸方式、尺寸、重量、材質、顏色、邊角處理、彈簧彈力等等的修改,這些修改都很成功,並且受到了世界魔術方塊頂尖選手的青睞。不過這些魔術方塊在中國以外的地區,依然會面對三階魔術方塊結構專利權的問題。
中心塊與中心軸連接在一起,但可以順著軸的方向自由地轉動。中心塊的表面為正方形,結構略呈長方體,但長方體內側並非平面,另外中心還有一個圓柱體連接至中心軸。從側面看,中心塊的內側會有一個圓弧狀的凹槽,組合後,中心塊和邊塊上的凹槽可組成一個圓形。旋轉時,邊塊和角塊會沿著凹槽滑動。
邊塊的表面是兩個正方形,結構類似一個長方體從立方體的一個邊凸出來,這樣的結構可以讓邊塊嵌在兩個中心塊之間。長方體表面上的弧度與中心塊上的弧度相同,可以沿著滑動。立方體的內側有缺角,組合後,中心塊和邊塊上的凹槽可組成一個圓形。旋轉時,邊塊和角塊會沿著凹槽滑動。另外,這個缺角還被用來固定角塊。
角塊的表面是三個正方形,結構類似一個小立方體從立方體的一個邊凸出來,這樣的結構可以讓角塊嵌在三個邊塊之間。與邊塊相同,小立方體的表面一樣有弧度,可以讓角塊沿著凹槽旋轉。
課程問與答
產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