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氣爆進入第6天,肇事元兇李長榮難逃化工責任。雖然目前重點放在救傷、安置,但高雄市很已經要面對一個難題:就業與安全的兩難矛盾。高雄是台灣的石化機要地,裏面包含了上中下游石化產業,同時提供了台灣的產業需求與支撐經濟,光高雄至少就提供了30萬個就業機會,若高雄暫停此產業的供應,那些就業人口的比例就要在下降,也影響了數以千計的家庭。屆時,中央的經濟主管單位經濟部,及高雄市政府、高雄市每一個人,必定要面對是否要就業,還是選擇安全居住的窘境。
氣爆讓人民驚覺到自家的地下,埋藏了高度風險性的管線以及有燃燒、爆炸、致命的液體與氣體,儘管業者表示優良的管理可避免一切意外,或是業者以數據證明再次發生的機率幾近0,依舊無法撫平民眾的恐慌。
若以居住安全為計,管線與住家就勢必要分開,但,單就一條丙烯管沿線的居民就超出70萬人,難道真的要移除管線嗎?這條管線歷時30年左右,就高雄市近幾年蓬勃發展,已經使得管線與人緊密連結了,真要拆除的話,工廠關閉的日子指日可待。
在這兩項選擇中,能否有其他方案與措施?有,效仿新加坡的石化作法,設立一個專區置入上中下游,避免讓工廠與住家共處,使管線生活在居民的每一個生活角落。但是,這也會造成國家稅率提升,因著拆除高雄會花掉極高的成本費。無論如何,台灣必須面對這個問題,這會影響著地方產業與經濟,政府需儘早提出因應方案。
最後,當然政府可能再次生了一場病「失憶症」,從中央政府到地方人民都參與在其中,討論有什麼可行的方案,到最後三分鐘熱度,開始過回以往的生活,繼續在工廠生活、繼續賺錢,把自己的生命淪為一場賭注,卻不自知。當然,如果要避免活在這樣的恐慌之中,最好的辦法,選擇增進自己的實力,用穩定的工作換不穩定的生活,為自己的長久的飯碗做打算叫實際吧!
新聞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