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不管是廣告或新聞經常會聽到「小確幸」這個名詞,「小確幸」最早出自於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的《終於悲哀的外國語》,意思是微小而確切的幸福。在現在薪水不漲、大環境不好的台灣,小確幸成為民眾安慰生活的不順心,滿足於小小的幸福。週末睡到自然醒或是在口袋裡撿到百元鈔,都是民眾心中的小確幸,讓自己更有動力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然而有專家提出建議,太過依賴小確幸,容易流於自我滿足,沒有動力去追求更大的夢想與目標。小確幸的出現,反映了民眾在面對不景氣的大環境中學會自我調適,因為得不到更大的滿足,因此安份守己的知足與珍惜生活中值得開心的人事物。但這樣的心靈慰藉,卻也顯示出小確幸是現今社會中,民眾不得不的苦中作樂,帶點解嘲的意味。
前陣子政府宣布放假「小確幸」正式定案,國定假日若遇週末可補假,因此明年可以多放六天假。但這樣的德政,卻可能讓上班族們看得到、放不到,因為部分私人企業要求上班族們假日一樣要上班,勞工為了工作只能悶不吭聲,即使沒有加班費也只能咬牙苦撐。難怪小確幸這個名詞會如野火般盛行,籠罩在烏雲中的小資族們,小確幸真的成為「微小」而確切的幸福,彷彿是苦悶生活中唯一的出路。
知名作家表示台灣低迷的狀態已持續一段時間了,民眾缺乏競爭力,滿足於小確幸中,但審視台灣的現況,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現象,也是小確幸的促使原因,民眾除了追求「小確幸」之外,更要追求「大奇蹟」,給自己勇敢跨出既有的現況,追求更好的未來與目標。
新聞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