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18日報導了蘆洲區鷺江國小五年級導師翁麗淑批改期中考國語的趣事。
考題問「龜」在「ㄍㄨㄟ」外的讀音再造一個詞。一名學生答「ㄍㄨ」,造詞「紅龜」,以台語發音做為答案,讓翁麗淑莞爾一笑。「看到答案的當下,我就笑出來了,好可愛的孩子。」翁麗淑還在答案旁畫上笑臉符號,標準答案應該是「ㄐㄩㄣ」,造詞「龜裂」。翁麗淑表示,在多元文化環境下,語言的界線很模糊,國語長期是主流,相較下台語處於弱勢,她認為應該多點寬容,「如果是份台語考卷,我應該會堅持學生寫出台語答案。」考卷批改後全班一起檢討,翁麗淑問學生「聽得懂甚麼是紅龜嗎?」全班一致回答「懂」,這名學生還是在他的答案旁寫上預定的標準答案「龜裂」。
翁麗淑認為,在分數導向的環境,標準答案常常限制了學生的創意,很多學生因為擔心作答不符合標準答案,寧可不說、不問、不答。翁麗淑說:「我有個規定,不能在答案格上空白」,學生去猜、去想,不要因為求標準答案而不敢踏出去。
答案原本就不該只有一個,但是如何讓老師們願意因材施教,又是另一個挑戰了。
新聞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