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由不自由

大學生自由不自由

大學生自由不自由

曾經有人說過,給學生自由的制度似乎只適用於西方歐美大學生,但對台灣不適用。在台灣,大學生一心只修所謂的「營養學分」,只追求不當人、給分高、作業少、不用團體合作上台報告、考試簡單、不點名就不用去、課程內容淺易的課程,若是課程難度太高,便會面臨選課人數少,漸漸的會無法開課,難道是因為台灣大學生太自由所造成懶散嗎?

 

回想在大學這段期間,從一開始選系,就不是基於本身特質與志向,大部分肯定是因為「分數到哪,學校科系就到哪」,對於未來是否與本科系相關,根本一竅不通,就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選擇了後來的大學科系,雖然還是有運動、社團、交友、休閒的空間;但是要稱得上認識自己,了解廣闊的世界,思索未來走向等這些極其重要的課題,仍缺乏充足和深入的探索思考。這件事,為日後一連串誤會與無奈埋下伏筆。

 

在大一的時候又被共同必修佔滿課表,延後大學生廣泛探索的機會。台灣的大學和高中其實有個現象特別幽默好笑,在高中,許多學生成天陷入考試、複習、補習這三項無限輪迴之中翻來覆去、輾壓得死去活來,到了大學,共同必修科目要再修一遍,國文、英文、歷史、微績分等充斥在課表之中,沒有選擇的空間,直接被排入課程表,通常填滿已接近25學分,沒有空間廣泛嘗試與探索,找尋真正有興趣的方向。

 

在大二期間就必須開始面對系上必選修,此時最慘的結果就是,發現自己並不合適這個科系,面對大量的相關科目,常常讀到模模糊糊,毫無收穫,每天到課堂上發呆、趴睡,在期中期末考前臨時抱佛腳。等到大三的時候,他終於具體意識到問題:如果他對當時的主修專業沒興趣,他需要格外努力找他未來的方向。於是,雖然系上大三必修課排得少了,他自己開始修一大串自己「可能有興趣」的領域課程,再次擠滿課表和學分上限。這時候,他無力顧好每一科,所以學校規定要修的通識課程、系上規定的必選學分,他都挑最涼、最輕鬆的課,花最少的心力,只求低分飛過。

 

到了大四,終於看清自己可能更適合走另一個領域,但是大四才發現這件事,再怎麼修課也來不及深度學習,如果要雙修輔系也已經太晚、無法提出申請,於是他決定透過考研究所,轉進比較有興趣的領域,。至於在大學課程只求應付及格,只求用最小的努力,應付及格就好。

 

問題出在這整個學習歷程之中,讓個人無法及早清醒、無法對自己的學習之路安排選擇的種種環境因素。而這些因素並不只影響家豪一個人,許多大學生也有極相似的經歷與過程。

 

雲端愛上課不覺得是因為自由讓台灣大學生懶散,也許相反,正是因為不自由的學習環境所造成。要冶學生的懶散,就將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積極的態度就自然而然的會回歸在大學生身上了,唯有自在的學習環境,才可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

瀏覽數 : 529
作者:吳思瑩
發文時間:2015/03/11

新聞探討

  • (600字以內)
留言身份 :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
熱門活動
Hot Event
知識百科
Knowledge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