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成績衡量學生

別再用成績衡量學生

別再用成績衡量學生

台灣教育年年有變革,大學入學方式也愈來愈多元,從原本只重紙筆考試的指考,衍生出申請入學;為平衡城鄉差距,多出「繁星計畫」;為照顧弱勢學生,增加弱勢招生組,如清華大學的「旭日組」、中山大學的「南星計畫」等,今年又首創針對偏才型學生的特殊選才計畫。

改革成果雖然見仁見智,但國外大學不以考試定終身的觀念至少已有30年,台灣才開始十多年,但這樣的摸索前進是必要的。台灣從製造業升級至服務業,需要更多有創意、能思辨的人才,過去「背多分」的升學制度勢必要跟著調整。為什麼學校會有那麼多考試?因為家長們好大喜功,施壓給學校。這股壓力最後回到學生身上,但大家都忘了最初是來自父母,許多家長似乎相信,通過的考試愈多、教育程度就愈好,而學校通常都會跟隨家長的意思。

不幸的是,父母會有這種態度,源自於台灣文化的支持,拿真正的教育當代價換取紙上的分數。同樣的戲碼演了好多次:如果老師讓家長不高興,學生變少,學校就比較沒錢,而家長高興的方法是讓學生變成「好」學生。最後變成最重要的就是該學校的升學率,錄取好學校的升學率愈好,就保證未來會有更多學生進來,學校的名聲會更好,為學校及校長帶來更多利潤。結果是:是台灣的文化促成了考試導向教學,只有這樣才會得到「好」的教育,高分才代表著「好」。

世界已經實質翻轉,而台灣還把已經普遍的事實當作「前瞻」來看,永遠落後於世界好幾步。首先,技能學習以及創意突破,在先進世界裡老早已經「去中心化」,而融入了各種不同的機制和機構。雖然名義上還稱為「老師」、「學生」,但那只是語言的習慣趕不上現實,「老師」早已不是老師,「學生」也早已不是學生,「教室」早已不是教室,相信只要有心,處處都能學習,萬物都是老師。

瀏覽數 : 471
作者:吳思瑩
發文時間:2015/03/25

新聞探討

  • (600字以內)
留言身份 :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
熱門活動
Hot Event
知識百科
Knowledge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