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平衡教學(正確的發聲)

作者:支點管理員

聲音平衡教學(正確的發聲)

許多人認為一個人的音域或音色是天生的,沒有改變的可能亦沒有訓練的必要。

大多數的人因為不了解如何有效的使用它,誤解如果要能唱的更高、更低、更厚、更亮,需要的是一個奇蹟。

藉由簡單的練習,矯正錯誤的聲音使用,進而達到拓寬音域、改善音色、增加續航力的效果。

 

「聲音平衡教學」是針對於需要長時間使用聲音的專業人士所整合研發出的發聲矯正系統,解決不健康的聲音使用所帶來的後遺症。在健康正確的發聲方式下,無論是說話或是唱歌,應能持久不感疲乏。對於歌手來說,除了續航力外,亦須擁有寬敞的音域以及多元的音色以便因應各種不同的音樂類型。

簡單來說,當喉頭保持在靜置的狀態,並且利用輸出的氣流將聲帶密合時,就形成了最輕鬆的發聲方式,也即是最健康的發聲方式。進而將這樣的發聲方式實踐在每個音準上一切便沒有問題。但倘若在發聲的過程中,喉頭無法靜置,聲帶的密合是建立在喉內肌群的擠壓時,就表示發聲的方式不再輕鬆,偏離了健康的軌道。 
 

喉頭位於我們下顎下方,頸部正面的中間。青春期後的男性可以很快的找到喉頭的位置,即是俗稱的喉結。 由凸點慢慢往上摸,會摸到一個小小V字形,再輕輕沿著左右兩邊摸,會摸到一塊空掉的地方,其上方有一塊軟骨,稱為舌骨。也就是舌頭開始長的地方,稱為舌根。當進行吞嚥時舌根會升高,將會厭軟骨下壓,蓋住氣管,同時將食物引導進入為於氣管後方的食道。喉頭在我們進行吞嚥時,也會隨之升高。當我們再打哈欠的時候,舌根的肌肉會下降,同時喉頭也會往下移動。自然呼吸時舌根不會用力,喉頭也不會移動。換句話說,舌根控制喉頭的位置。
 

喉頭裡藏有我們的聲帶 - 真正讓我們發出聲音的器官。聲帶是一對軟組織,從喉頭的前端伸延至後端。在聲帶後方有兩塊軟骨,稱為勺狀軟骨,這兩塊軟骨控制著聲帶的開合。在憋氣的時候夾緊,吸氣的時候打開,而當沒有吸吐行為時,勺狀軟骨呈現剛剛好碰在一起的狀況,形成剛好的聲門閉合。

 
當肺部來的氣流抵達喉頭時,聲帶會被吹開並再次閉合產生共振,製造出音準。然後氣流會再一次吹開聲帶,發聲過程又再開始。如果歌手唱出中音C以上的A時,這過程會在每秒內產生四百四十次。這是非常快的過程,即使使用內視鏡觀看歌手的聲帶,想實際看到聲帶會被吹開並再次閉合的情況,也會有一定困難。但自從發明了頻閃儀,監視聲帶共振的過程就變得更容易。
如果將人聲當作一種管樂器來看待,喉頭以及藏在喉頭內的聲帶,即是這種管樂器的吹口。將喉頭的位置以及聲門的開合的狀況綜合起來之後,我們可以歸納出九大類(下圖)不同的吹口結構。在表格的最左邊是喉頭三種不同的位置。而在表格的上方行則是聲門的開合的三種方式。
 
當喉頭靜置,聲帶剛好閉合時,喉部會呈現最放鬆,形成完美的吹口。之所以稱之為完美的吹口,是因為這樣的吹口結構是在沒有任何肌力介入的情況下所形成。而後在發聲過程中,由肺部所輸出的氣流除了會將聲帶吹開並再次閉合製造出音準外,由於沒有肌力的介入聲帶得以保持鬆軟,同時也會根據貝諾俐氏原理(Bernoulli’s Principle)因而增加聲帶接觸的面積,發出圓潤厚實的聲音。

以上是用精簡的方式來描述發聲系統運作的過程。顯然有更多的事情會同時一起發生。但是為了要讓你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發聲方式,在歌唱時請務必觀察這兩個重點。觀察是否可以保持着喉頭靜置以及利用輸出的氣流將聲帶密合。你可能會發覺在某個音域會較容易做到這兩點,在某些位置會較為困難,這些較困難的音域一般稱為換聲區。健康的發聲技巧關鍵就在於能夠做到不管在任何一個音域,都能保持這兩個要素。這時候你的換聲區就會消失,同時可以深刻感受所謂的換聲區其實只是吹口結構的不一致所導致,亦可以說其實沒有一般所謂”換”聲區的存在。

瀏覽數 : 1126

百科問與答

  • (600字以內)
留言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