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台灣進入「財富驅動」階段

慎防台灣進入「財富驅動」階段

慎防台灣進入「財富驅動」階段

哈佛大學著名的管理學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會歷經四個階段:一、因素驅動;二、投資驅動;三、創新驅動;四、財富驅動。由於波特多次到台灣訪問演說,因此其重要理論台灣人並不算陌生。四種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前三種一般都耳熟能詳,並認為台灣目前應屬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朝野皆引為進一步發展之關鍵。至於「財富驅動」的發展動力,台灣民眾可能不太理解;頂多就是按字面解釋,大概就是「財富」本身可以自動創造財富、成就經濟成長。

然而,波特教授對「財富驅動」的發展,其實是憂慮大於肯定。他以英國為例,認為英國之所以落後於美國,就是因為過早進入「財富驅動」的發展模式,也就是除了靠財富在原有環境下持續創造所得外,投資、創新的動能都已下降,靠大量的併購來創造「財富」,對國外投資的興趣大於國內投資,實用主義的教育觀念逐漸消退,對一些「非經濟」的興趣大過於對經濟發展的專注,諸如強調對富裕者課徵重稅、勞工因所得提升而不再熱中工作、勞資關係逐漸對立…。這些「財富驅動」發展的結果,就是國家由盛轉衰的轉捩點。因此,在波特教授的眼中,「財富驅動」階段基本上是個負面發展,不宜過早來臨,也該扭轉趨勢回歸「創新驅動」階段。也因此,英國在90年代末期提出了「創新經濟」的發展策略,通過創新法律並改組部會,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後陸續被其他國家仿效,迄今成為全球風潮。

只是,台灣因主客觀因素所限,「創新驅動」的力道不足,「財富驅動」的現象卻已普遍發生。要像英國在世紀轉換之際,重回到「創新驅動」主軸,已經愈來愈渺茫;過早一頭栽進「財富驅動」的負面發展,製造出一個由「四小龍」跌落到和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四小虎」同等級經濟體的可能性,已經愈來愈高。能否扭轉此種趨勢,再創發展新猷,就看執政當局能否更有智慧地透視問題、提出更精緻的政策措施來扭轉趨勢;而在野黨是否能睿智地改變以意識形態競爭,轉而以優秀的治國能力取勝,是另一個關鍵因素。

相對於發展程度類似的韓國或先進國家企業,台灣除了極少數企業,一般還是習於控制成本、怠於人才投資,甚至大型企業也是如此。舉最近一例,某半導體龍頭企業因關鍵研發領導幹部被韓國挖角,導致後續研發被韓國超越,損失以百億元計。媒體報導該幹部過去在台已取得數億元新台幣薪酬,其實在國際間,這種關鍵人才應已獲薪數十億元。企業如果不能以國際薪酬水準用人,導致人才流失而技術落後,可是怨不得人。然而,此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台灣各界,導致近來企業和學界最優秀人才都選擇不回台灣,滯留於國外或赴大陸發展。馬總統都已喊出人才外流是「國安問題」,但政府及民間就是無能力、無策略解決;缺人才就缺創新,台灣企業主賺了錢,還是要低薪用人,導致台灣雖獲得國際專利數據漂亮,但重要研發創新卻遠遠落後。

台灣年輕人重視「生活品質」、講究「小確幸」,已少有雄心壯志要獨步全球引領風騷。國際著名企業都是甫創立就以全球為市場來經營,但台灣年輕人大多只想有個自己的企業,滿足於養家活口,已難再產生鴻海等級之國際企業。這種微型企業就算品質精緻、口碑良好,也難在國際間揚名立萬、開疆闢土,帶動風潮、創造就業,落入新平庸時代。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http://money.udn.com/storypage.php?sub_id=5628&art_id=681162

瀏覽數 : 190
作者:吳思瑩
發文時間:2015/02/02

新聞探討

  • (600字以內)
留言身份 :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
熱門活動
Hot Event
知識百科
Knowledge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