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的認識

作者:支點管理員

圍棋的認識

圍棋是一種策略性棋類,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

起源於中國,中國古時有「弈」、「碁」(「棋」的異體字)、「手談」等多種稱謂,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其西方名稱「go」,係源自日語。
對弈雙方在棋盤網格的交叉點上交替放置黑色和白色的棋子。落子完畢後,棋子不能被移動。對弈過程中圍地吃子,以所圍「地」的大小決定勝負。圍棋規則簡潔而優雅。

【歷史】
隋代張盛墓出土的圍棋盤模型,該圍棋盤盤面縱橫19道,共361個交叉點,表明至遲在隋朝初期,19道圍棋盤已經出現並沿用至今。
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是世界最古老的棋類運動之一。推測起源時間為大約公元前6世紀。傳說堯的兒子丹朱頑劣,堯發明圍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目前圍棋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戰國時期的弈秋是見於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最早的圍棋文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漢朝時棋盤為17路,南北朝時候,棋盤定型為現在的19道棋盤,傳入朝鮮半島,並且出現了評定棋手水平的圍棋九品制。圍棋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古代圍棋並未發現完整明文的規則,但規則從邏輯關聯上來看極其簡單,幾條足矣,《敦煌棋經》中略有所述。中國古代唐宋使用數路法,日本比目法即由此改變來。但是明朝以後,改為子空合併計算,不需保留死子,扣除眼位的過程以還棋頭實作,所以近代中國的圍棋規則被稱為數子法。由於終局還棋頭步驟的存在,可見古棋與現代規則體系下的圍棋有著本質不同。有研究者由此推斷古棋或許以子多為勝、眼位不計,而圍地僅是一種表面上爭取可以更多落子的手段。中國國內最近幾年亦有推出恢復中國古代子多為勝為勝負標準的規則的聲音,因子多為勝只算子從而眼位不計,簡化了數子過程(眼位數在內,公氣平分),終局時還棋頭來實作與扣除眼位一致的勝負結果。由於勝負規則中僅算子,邏輯上沒有『地』這一概念,也無子地概念的交叉,無需進行人為干預來說明『地』導致分歧,其他規則可由幾大體系共有的基本規則(氣的定義,氣盡棋亡,禁著點,禁止全域同形)邏輯推出,認為其邏輯上更簡明,理論自洽。

而圍棋最遲在唐朝初期傳到了西藏,相傳松贊干布的大臣瓊波·邦色是一位圍棋高手。後來圍棋由藏族人改為西藏圍棋。

唐朝出現了棋待詔官職。著名棋手王積薪作「圍棋十訣」在現代圍棋中依舊適用。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有「四人分曹圍棋」即四人圍棋的記載。明朝王世貞寫了一篇《弈問》,回答圍棋的種種疑問。

清朝初年,出現了中國古代圍棋發展的一個高峰期。大批著名棋手湧現,留下大量名局棋譜,如黃龍士與徐星友的「血淚篇」,施襄夏與范西屏的「當湖十局」。同時,圍棋理論的研究亦達到一個高峰,代表作有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譜》和施襄夏的《弈理指歸》等。但隨後,中國圍棋漸漸衰微,圍棋發展的中心也轉移到日本,規則也隨之發生本質的改變。

 

【棋具】
棋盤:

圍棋盤由19條橫線19條豎線組成,棋子要下線上的交叉點上,方格中不能放入棋子。為了便於識別棋子的位置,棋盤上划了九個點,術語稱做「星」,中央的星點又稱為「天元」;下讓子棋時所讓之子要放在星上。棋盤可分為「角」、「邊」以及「中腹」。而現今的棋盤則有19×19、13×13、9×9,較為普遍,另外還有一些是較罕見的15×15、17×17。

棋子:

圍棋子分為黑白兩色。棋子的數量應能確保順利終局,中國規則和應氏規則要求正式比賽中黑、白各180子。棋子呈圓形。中國一般使用一面平、一面凸的棋子,日本則常用兩面凸的棋子。中國雲南所產的「雲子」為歷來的弈者所青睞,迄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較為珍貴的棋子材料有貝殼、瑪瑙等。
棋鐘:正式的比賽中可以使用棋鐘對選手的時間進行限制。非正式的對局中一般不使用棋鐘。

 

【基本規則】
下棋時,對弈雙方各執一種顏色的棋子,黑先白後(中國古代是白棋先下),輪流將一枚棋子放置於交叉點上。與棋子直線相連的空白交叉點叫做氣。當這些氣都被對方棋子佔據後,該棋子就沒有了「氣」,要被從棋盤上提掉。如果棋子的相鄰(僅上下左右)直線交叉點上有了同色的棋子,則這兩個棋子被叫做相連的。任意多個棋子可以以此方式聯成一體,連成一體的棋子的氣的數目是所有組成這塊棋的單個棋子氣數之和。如果這些氣都被異色棋子佔領,這塊棋子就要被一起提掉。
在任何情況下,均禁止棋手向棋盤連下兩子,否則將立刻判負。因此較文雅的中盤認輸方法——投子,即是向棋盤擺下兩枚棋子。

 

【勝負計算方法】
圍棋流傳多地,各有變化,演變出不同的規則。目前世界上使用較多的有中國規則、日韓規則和應氏規則。其本質皆以圍地為目的行棋,由於對『地』這一概念三者存在邏輯上互相平行的不同說明,一直有分歧。經過改進對「地」的定義說明,去除人為硬性規定,現在三種規則的實踐中差異很小,只在極端情形下,才會有勝、平、負的差別。
應氏規則是,數各方佔據的交叉點的數目,稱作「計點」。其中黑棋貼8點(等於7目半和3又3/4子),占點多的一方勝,和棋黑勝。
比目法和數子法在大多數情況下結果相同,但也有少數例外:比如雙活時,比目法不計地。
數子法不必保存好提子,但是必須把所有單官(沒有目數差異的官子)填滿,而且若黑下到整盤棋的最後一個單官,則會多一目(比白子多下一手)。

 

【特殊和局】
自從加入了半目的貼目後,計算目數時便不會和局,但是仍然有一種情況會產生和局: 即連環劫,比如黑白兩大塊棋形成攻殺,且牽涉到多個劫,而一方只能提劫來避免被殺,另一方也是如此時, 就成為無限循環,如果這兩塊棋太大,一但捨棄則會輸,雙方會無限提劫形成和局。但亦有某些規則不允許(全域同型再現),也就是棋盤不能和這盤棋以前的狀態一模一樣,從而限制連環劫無勝負。

 

棋局行程圍棋對弈行程,分布局、中盤、收官三個階段。而階段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布局階段,對局雙方各自搶佔棋盤上的空地,同時盡量阻止對方佔地,由此匯入中盤戰鬥。此時落子尚少,盤面尚大,無法作精確的計算,因而考驗的是棋手的大局觀和棋感。
以圍空效率而言,角上最高,中腹最差。一局棋往往以佔角開始,繼之以守角和掛角(阻止對方守角)形成角上的攻防,然後是拆邊和分投(阻止對方拆邊),即所謂「佔大場」。佈局時行棋以三四線為主。其中經過人們長久以來的經驗累積,而形成的在某些情況下雙方都會依循的固定下法被稱為定式。中盤階段時,雙方為圍地而作戰,局面瞬息萬變。中盤戰術是對棋手攻守、死活、大局觀等多方面的考驗。

收官階段是指雙方經過中盤戰鬥,地盤及死活已經大致確定之後,確立競逐邊界的階段。此時要根據精密的計算,以正確的順序收官,否則會遭受目數的損失。

 

 

 

 

瀏覽數 : 1954

百科問與答

  • (600字以內)
留言身份 :